拉卡拉电签版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移动支付中RFID的应用分析

2019-08-14 来源:安全付 作者:Memory

  一套完整的智能交通、网络家电控RFID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标签设计及制作工艺、天线设计、系统中间件研发、系统可靠性研究、读卡器设计和示范应用演示六部分。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和身份认证等多个领域,还在仓储物流管理、生产过程制造管理、制等方面引起了众多厂商的关注。

  1. RFID技术的三层结构

  RFID技术分为三个层次,即支撑层、基础层和应用层。

  支撑层技术主要是指RFID的芯片技术,包括标签芯片的设计工艺、加工工艺、封装工艺以及天线的印刷工艺,而且,阅读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设计也不可忽视。应该说,支撑层技术实际上是RFID应用的原动力。

  基础层技术主要是指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环境构造,包括标签信息的写人读出、与对象捆绑、阅读器内部设计和嵌人式系统编程等。基础层技术也是RFID技术与市场应用的结合点和桥梁。

  应用层技术主要是指后台软件对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判断与处理,包括数据跟踪、数据挖掘和信息共享等内容,这也是RFID技术跃升为“物联网”的重要前提之一。由于可以对标签内的信息进行重新写入,因此RFID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货物标识,它反映了货物与货主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且RFID的动态作用又使得RFID与企业和社会之间能够保持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RFID代表了现代工业社会对生产、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全方位信息处理及服务过程。

  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一个标签中储存的产品信息为线索来追踪一个信息流是如何在物流应用中起到作用的。在这里,我们实际上暂时抛开了支撑层硬件技术,而只是在基础层和应用层两个技术层次上进行探讨。当然,支撑层技术并非不重要,相反,从这个角度我们便可以和国外的大公司、大企业站在同-个高度上思考问题。

  首先还是要有标准。标准定义了产品信息的编码规范,并为该件产品赋予一个排他的代码,这就是信息流的源泉。接着,这个代码被写人RFID标签中,并在未来反复被阅读器读出。如果阅读器没有与外部网络连接,那么信息流的传递到阅读器便告一段落,实现的只能是货品检查、简单销售等功能。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器读出的信息流会传递到与之连接的互联网上,通过物联网的时空模型对其离散时空信息进行连续化,再以Web服务作为解决方案提供注册、搜寻、交换和使用该信息流的标准,并为产品一消费链提供高层信息的协同处理机制,实现物品跟踪、物流运输、资产管理、售后服务等功能。如果能够再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还可以实现更加丰富的功能。在这个信息流传递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标准,比如描述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交互标准EPCTagDataStandards和描述阅读器与互联网之间的交互标准PMLCoreSpecification。

  其次,RFID 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同样重要。我们需要选择那些应用广泛、具备较强实力、单件货品价格校高、个性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烟草、集装箱码头、图书出版业、图书馆、家电制造业、海关行李托运等领域进行推广。至于应用的具体时间,一方面有人认为RFID技术的行业级推广应用已经迫在眉睫,任何人都无法对它无动于衷;而另-种观点却又异常冷静,他们认为RFID技术的全面应用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Gartner 甚至认为,“RFID 技术在短期内将不会达到人们对它的期望,RFID 将经历不可避免的失望”。

  2. RFID 存在的问题

  目前RFID的应用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是系统的成本、标准和技术。

  成本是RFID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即电子标签的价格相对较高(相对条码标签而言)。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想要一家企业难堪,只要问它一个问题足矣,这就是成本。市场对于标签成本的追求总是没有尽头,从20美分到10美分,现在又到了5美分,也许还会更低。

  对于不同功率以及不同性能的RFID系统,其读写距离不同,电子标签产品价位也大不相同。在我国国产的RFID公司生产的产品中,低频无源电子标签价格大约为2元人民币/张,中频无源电子标签价格大约为4元人民币/张,高频无源电子标签产品目前尚未出现。在国外企业中,TT公司的RFID产品的性能走在了同类产品的前列,它目前能够提供的远距离无源低频电子标签的最低售价为25美分左右(其最远读写距离能达:到lm左右)。虽然有关研究预测,当RFID大规模应用后,电子标签价格能够降到5美分左右,但如果加上阅读器及后端软件系统,RFID系统的投人相对条形码系统则要高得多。

  标准之争也就是利益之争,甚至可以说是国家利益之争。标准的确定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层面问题的解决,更依赖于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到目前为止,各个RFID企业所采用的大多是专有技术,所使用的频率、编码、存储规则以及数据格式等都不尽相同。阅读器和标签不能通用,企业与企业之间就无法顺利进行数据的交换与协同工作,从而把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了某个企业的内部。

  国外几种标准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使得中国RFID国家标准工作组左右为难。美国使用915MHz,欧盟要求868MHz,而日本定为950MHz~956MHz,中国标准则还是未明确。也许为了与国际兼容,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多频技术的问题。但是这势必又将提高芯片的成本,从而产生新的问题。正是因为国际上存在着这些不确定因素,所以中国国家标准迟迟无法揭开面纱,而EPC与RFID政策白皮书也仍在观望阶段。

  此外,虽然RFID电子标签的单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在集成应用中还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识别率。不同性质的物品对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是不同的,通常,纸质、木质产品、农产品等对电磁信号的影响很小,在这种情况下,RFID标签的准确识别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由于液体和金属制品等对无线电信号的干扰很大,RFID 标签的准确识别率目前只有80%左右,离“放心使用”的要求相去甚远,与大规模实际应用所要求的成熟程度之间尚有一定差距。